姓余的名人(历史姓余的名人)

试管百科    2024-09-29 11:32    浏览958次

开封祁县有哪些名人?且不说杞县有哪些名人,单看杞县这个名字,就让我想起了一位老师,也想起了多年前的尴尬。

涡轮生在农村,恰逢大跃进时代,新中国创建不到十年,农村小学还不完善,教师队伍可谓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前无古人:更多的墨客都是地主和富农,属于不能用的管制对象;后无来者:新中国还没有教过大学毕业生,即使是中专毕业生,也不会下乡教书,国家正需要人才,因此,教我小学的都是高中毕业生。那时,老师是带班的,二三年级时(记不清了),我们学了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,就是这个成语,尴了我老人家多年的尴尬!僧人教我们读成 "杞(ji)人忧天",以至于以后我总是把 "杞枸子 "读成 "枸(ji)子"。直到几年前去拜访(编剧)叶适,向先生介绍我带来的枸杞有多好,先生竟然没听懂,后来先生给我修改了这个字的读音枸(qi)子。今天,我又看到了这两个字,几乎脱口而出,枸(ji)人愁天。

闲话少说,书归正传。因为童年的故事,让我对这个 "齐 "字格外 "亲切"。不说几句,心里觉得对不起教我读书的讹传师傅,(师傅还在世,会有文章专门介绍)。我记忆中的杞与黔是捆绑在一起的,一个是杞人忧天,一个是黔驴技穷。虽然杞县的朋友不愿意说这个成语,但是,正是这个成语让杞县如此不朽。其实,杞县的朋友大可不必讳言,杞人是个智者,他有情有义,未雨绸缪,用现在的话说,他有忧患意识,这种忧患意识正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。

通翁不在中原,杞县有多少名人我不太了解,但有两个人我是知道的,而且他们两个也足以代表杞县古代名人。这两位就是京剧麒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(麒麟童),让我一直念念不忘。先说李吃,京剧名段《萧何月下追韩信》,"主公起义于满堂旦,拔剑斩蛇,天下闻名,也是主公命好,一路上遇到了陆贾李胜、张良......",这个李胜就是李吃。他和张良、陆贾、陈平都是汉朝的谋士,李吃更是一代辩士,在汉初引领风气之先。郦食其初见刘邦,便显露了他的口才。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?刘邦不仅是与汉王分庭抗礼的汉王,出道前还是个大流氓。以李吃的身份,老刘不一定会接待他,但李吃想,你是大流氓,我是大混蛋,于是报上了自己的名字--酒鬼高阳。老刘一听,是啊,干啥呢?大勇就和我报出了这个,叫在我看,不长眼我弄死你!

此时,老刘正在修脚,两个女技师一人捏着一只脚,很是清爽,李吃进来时,老刘连眼睛都没抬一下。李吃先出声道:听说你老刘正在招人,我今天可是大名鼎鼎,你光着脚来接待我,你是这样对待人才的吗?这其一,其二,你在群众面前公然异性保健,自己违反了七项规定,怎么为群众服务!老刘一听,嘿,胆子够肥的,就这两句话,够酒鬼的称号了。赶紧穿戴整齐以待。

后来,刘邦担心齐王田广,李悝说你担心什么?老刘说,田广不怕,他舅舅田横厉害着呢。李悝说,你放心,我去,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,把他俩整死,让他们归顺汉王。李祎见了田光,凭着如簧之舌,果然说服了田家二人。于是,他们决定不再中立,归顺刘邦。

当时,韩信俘虏了赵、燕两国,兵锋直指齐国。韩信听说李吃反攻齐国成功了,他的谋士蒯彻说:"你高兴什么?汉王没有命令你不要攻打齐国,你有几十万大军,难道要输给李吃的舌头吗?韩信的脑子是标准的一面好,一面坏,典型的一面漏。他一听老奎鼓动,就挥鞭攻城。田光正和李吃喝着酒,听说韩信攻城,立刻把李吃绑了起来,好小子,天天陪你喝酒,原来是拖延战术,等着裤裆男攻城呢。我先杀了你。来来来,炸死这个混蛋!

一代辩士就这样被炸死了 他死在谁手里?恭喜你,你猜对了 是老奎 这就是 "哙里 "建筑群,比 "鱼梁 "建筑群早了两百多年。

姓余的名人(历史姓余的名人)

第二位名人是东汉大文学家、大史学家、大书法家、大音乐家蔡邕。人啊,不能太能干,有才就会遭天妒,就是这样的天才也没有好下场。

一个文人,写写画画就可以了,不要问政治,可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爱问政治,最后被杀得落花流水。他每天给皇帝递条子,提意见,出主意,让皇帝受不了,皇帝就把他流放到武帝那里去了。知识分子就是二,自流,就老老实实地改造,哪知道,有一天中午肚子咕咕叫,正愁没米下锅,忽然听到邻居灶底咕噜声,拔腿就跑,把邻居灶里的一根柴给拖了出来。他喊道:"好琴,好琴。蔡邕把木头做成了琴,由于尺寸不够,还有一段烧焦了,这就是名传千古、震惊乐坛的焦尾琴。

后来,因为得到董卓的赏识,连升三级,被人羡慕,董卓倒台了,蔡邕自然也难逃破落的命运。别人死了就死了呗,可蔡邕死了注定要倒霉。明朝的高明(宰相)看他不顺眼,无中生有编了一个《琵琶记》,把蔡邕写成了一个不义无耻之徒。麒派至今仍在演这出戏,其中保留得最精彩的是《书下扫松》,把蔡伯喈骂了无数遍。

中国人的历史,过去都是从戏文、公案、戏曲里走出来的,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蔡邕被戏剧化了,但是,蔡邕注定是要永远黑下去的。黑下来不是坏事,如果没有《琵琶记》,蔡伯喈可能就不会那么为民间所熟知了。

没去过祁县,不可信,以上两则是戏说之戏,谬误如有无,请勿在意。老戏剧家吴士鉴(原上海京剧院副院长、原江苏省戏剧学校校长)曾说:戏是放屁。话带糙,此理不谬。